回望2024年来时路——中国外运向高攀,深化改革创新,以实干实绩蓄力高质量发展;向新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展望2025年新征程——中国外运将初心不改,笃行不怠,在“第三次创业”的号角下再出发,续写新时代中国外运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外运全面构建“新型承运人”模式,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空运拓展6条定班货运新航线条全货机航线班国际定班货机,并以深圳、杭州为货运基地,打造陆空、空空集疏运产品,构建了经匈牙利卡班转运至欧洲38国的集疏运体系。
陆运自主运营18条周班常态化线路,国际班列累计发运量突破170万标箱,长沙、沈阳的发运规模保持全国前十;深圳“湾区号”开通全国首批“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线路;打通并稳定运营银川—青岛港“一单制”铁海联运新通道。
水运深化与船公司合作,打造中东、印巴、东南亚、拉美、日韩等航线产品,以多元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交付需求。
汽运构建多元运力池,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经济圈打造13条汽运精品干线产品;在中南半岛、欧洲、非洲等地区构建起强大的地面配送网络。
中国外运持续深化全面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全球网络化、服务多元化的优势,完善一体化营销和运营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物流平台企业。
在智慧物流领域积极探索构建“AI+物流”新模式,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已拥有230项专利和400余项软件著作权;结合AI大模型技术,形成10余项系列成果;提供国内首个自动驾驶跨省高速货运服务,自动驾驶商业运营里程突破240万公里;自主研发智能盘点、智慧叉车、自动装卸货等应用,打造自动化物流解决方案。
在绿色物流领域打造中国物流行业首个符合国际认证体系、以订单为维度、全场景覆盖的物流活动碳足迹计算器产品,全年调用430余万次,获得国内首批智慧货运中心全球物流排放理事会GLEC认证;参与编写3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获得国际权威第三方机构颁发的国内首张绿色低碳物流管理体系金级认证证书;聚焦打造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完成中国外运首个国际班列、首个国际海运“端到端”碳中和项目,多个项目获得国际标准认证及“达成碳中和宣告核证声明”。
中国外运秉承“成就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携手全球客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完善新能源车、绿色能源、医疗健康及央国企四大专班运行机制,深化物流服务合作,助力客户一体化营销;拓展海外落地仓干配业务,为客户打造首趟国际班列(沈阳)整车定制专列,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品牌出海;拓展中国外运海外“朋友圈”,落地全球贸易合规解决方案GTM合作项目;与12家战略客户、战略合作伙伴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成就共同的事业。
中国外运在业务领域攻坚克难,在大件运输、赛事物流、艺术品物流等领域不断刷新纪录。4月,中国外运大件运输“特种兵”历经38天、3000多公里,圆满完成国家电网川渝特高压工程护送项目;9月,穿越“沙戈荒”将4件总重约1400吨的大型换流变压器护送至新疆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驻地,助力国家重点工程“疆电入渝”;护航中国国家帆船帆板队比赛装备、新华通讯社转播器材完成巴黎奥运会之旅;作为赛事唯一指定物流服务商为F1中国大奖赛提供全方位物流保障;为《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等知名艺术展提供全程物流布展服务。
2024年,中国外运坚持商业向善,连续10年发布社会责任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启动“灾急送”公益应急物流平台应急响应32次,将1.3万多件、746立方米、195吨救灾物资及时送达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地,累计车程2.6万多公里;8月,在京举办“边疆青少年北京圆梦”公益活动,为来自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的戍边人员子女点亮梦想之旅;10月,在中老泰三国举办“招商局C ME FLY海外青少年物流研学营”公益活动,培养青少年们对物流运输行业的认知,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12月,中国外运所运营的中阿经贸交流中心正式开馆,将为促进两国经贸、文化及创新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作出贡献。
2024年,中国外运凭借高质量发展成效和专业的物流服务能力获得社会各方赞誉。根据2024年Armstrong & Associates, Inc. 发布的最新榜单,中国外运全球海运代理排名位居第二,全球空运代理排名位居第五,第三方物流排名位居第九;连续4年获得上交所最高评级A级,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在资本市场及ESG领域颁发的殊荣;旗下公司和员工获得“中央企业先进集体”“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焕新品牌规划和视觉形象;以物流故事传播国企改革正能量,获得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和国资委官网等主流媒体、平台以及行业媒体的关注报道。
回首过往,奋斗是赓续不变的底色;前行路上,创新是生生不息的力量。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中国外运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干在物流实处、走在行业前列、勇立时代潮头!(李思瑶)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星空体育登录入口 星空体育在线官网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