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下称“国际航协”)最近发布数据,今年6月全球航空客运总量、货运需求均实现较快增长。中国民航局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3.5亿人次,同比增长23.5%;国际航线%。专家表示,全球航空业有望继续提升盈利能力。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态势、免签政策等诸多利好下,游客出入境双向出行需求有望继续恢复,中国民航经济运行将持续向好。
根据国际航协近期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今年6月全球航空客运总量同比增长9.1%,总运力同比增长8.5%;航空货运需求同比增长14.1%,连续7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国际航协理事长威利·沃尔什表示,6月北半球夏季旅游旺季开始,所有地区的需求都呈增长态势,且这一增长态势有望继续保持。在各地区和主要贸易航线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航空货运需求刷新今年上半年纪录,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强劲表现。
随着需求增长,全球航空业正在全面恢复运营,盈利状况持续向好。阿联酋航空近期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2023年利润达到创纪录的47亿美元,当年载客量达到5190万人次;新加坡航空2023/2024财年的净利润为26.8亿新加坡元(约合19.9亿美元),高于上一财年21.6亿新加坡元的水平;英国航空2023年营业利润同比翻了一番,超过2019年前水平;沙特2023年航空客运量同比增长26%,达到1.117亿人次,国际客运座位数达到2019年的123%。
全球航空业增长步伐加快、回暖迹象明显与全球经济趋势密不可分。“全球航空客运市场稳健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新冠疫情后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全球贸易和投资复苏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航运增长还与民众出行需求加快恢复息息相关。”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占芬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各国出台的相关政策,例如放宽旅行限制、提升签证便利性、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速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等,进一步支持了国际商务以及旅游市场恢复,有力促进了国际航空市场复苏。
根据国际航协的报告,从区域看,6月份亚太航空公司的国际客运市场增长强劲,需求较2023年6月增长22.6%,运力同比增长22.9%。占芬分析,亚洲地区航空公司整体实力较强、运力充足,无论是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还是低成本航空公司,均在加快国际航线的恢复和开发,同时灵活调整航线航班,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较好地满足了区域内外航空旅客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
近期,中国民航业在航班量、运输量、周转量等关键指标上都实现大幅增长。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司副司长徐青近日介绍,今年上半年,民航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3.5亿人次,同比增长23.5%,较2019年同期增长9.0%。其中,国内航线%;国际航线%。自今年2月以来,连续5个月恢复水平超过80%。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促进了国内民航市场需求稳定向好。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5.0%,GDP环比增速(经过季节调整)连续8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服务业持续处在较高景气区间。居民出行需求高涨,中国民航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点,客运规模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不断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优化调整签证和出入境政策,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统计显示,自中国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来,经过不断实践和优化,其覆盖范围已增至37个口岸。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在内的54国公民,可在免签停留期间从事旅游、商务、访问、探亲等活动。
“优化出入境政策在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占芬表示,对中国而言,免签政策的利好颇多,不仅让出境游加快恢复,入境游火爆增长,也有效地带动了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旅游市场恢复。
中国航空旅行人数增加吸引了一些外媒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中国签证政策放宽和消费者支出变化等因素提振民众的航空出行需求。目前,中国本地和外国游客旅游人次数量已颇具韧性,消费者正在重新平衡支出,减少对大件商品的购买,转而更侧重于旅游等体验类消费。
国际航协最新报告预计,2024年将有49.6亿人次使用航空出行,这一规模将创历史新高。全球航空货运量、运力、腹舱运力等关键指标均实现增长,正调整并回归到2019年前水平。预计2024年全球航空业总收入和总支出将分别达到创纪录的9960亿美元和9360亿美元。据波音公司发布的2024年民用航空市场展望预测,随着航空旅行完全恢复,未来20年全球将需要近4.4万架新的民用飞机,航空客运量年均将增长4.7%。
为促进航空市场复苏,近年来,全球航空业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运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数字化和自动化服务等技术,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国际航协等相继推出“单一身份识别”“单一记录”等航空客货运领域数字化转型项目,促进全产业链数字化运行。中国民航加大数字化赋能力度,发布了整体布局规划和指导意见,中国各大航空公司积极有序推进智慧民航建设,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2023年以来,法国航空积极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如今已有80多个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投入使用。人工智能被应用于预测机上行李数、餐食数、用水量,优化航线,更精准地统计乘坐信息等。研究人员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计算能力,优化航空天气预报技术,提高航空公司运营效率。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航空客运市场仍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地缘政治局势复杂、洲际旅行市场恢复缓慢,仍是影响全球航空市场需求端的重要因素。供给端,油价波动将影响航空公司运营成本,飞行员等劳动力短缺问题、飞机交付延迟等也将对航空业恢复构成挑战。威利·沃尔什表示,各国政府需从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入手,推动航空业的全面复苏。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将进一步为航空市场发展提供支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将持续有效赋能全球航空需求发展。”占芬星空体育登录入口 星空体育在线官网说。(彭训文 刘耀阳)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2023年4月,北工大举办首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与会企业发布技术攻关榜单,由北工大科研人员“揭榜”。纪姝婷团队与北京智同合作,成功研制出加工摆线齿轮的刀具,并依托国产机床,建立了高精度摆线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进展迅速且致命的肺部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挑战。多个国际团队的研究也表明:肺损伤诱导的中间态肺泡干细胞与肺纤维化密切相关。
南美洲的一种肺鱼是迄今发现的拥有最大基因组的动物。通过将美洲肺鱼基因组与其他肺鱼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确定,美洲肺鱼每1000万年向其DNA中添加相当于一个人类基因组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史全研究员团队与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前期柔性相变薄膜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化学交联合成方法,并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开发出一种具有固-固相变特性的本征柔性相变纤维。实际人体热管理实验表明,该柔性相变纤维具有优异的温度控制性能,为新一代智能调温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吴惊香团队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研究已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但对吴惊香团队来说,“闯关”远未结束。
研究人员介绍,就像水龙头的阀门可以调节水流的大小,晶体管也能够调控由电子或空穴等载流子形成电流的大小。研究团队通过可控调制热载流子来提高电流密度,发明了一种由石墨烯和锗等混合维度材料构成的“热发射极”晶体管,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受激发射”热载流子生成机制。